■話題背景
童年,是一個人最快樂的年紀;兒童節,孩子們的笑容應當比陽光更加燦爛。
在我們的身邊,有著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著和普通孩子同樣純真的面龐、同樣美好的年紀、同樣敏感豐富的內心世界,但上天卻非常不公,讓他們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無法與人溝通的世界里……
殘障兒童是弱勢群體、特殊人群,但他們身殘志堅,對生活同樣熱愛,甚至比健全兒童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沸騰。為了讓這些純真美好的心靈得到足夠的呵護、能夠和諧地成長,他們的老師和家長用心潤澤、用愛啟迪,向他們傾注了數倍于普通孩子的“愛心、耐心、恒心”,努力幫助他們為自己同樣五彩斑斕的夢想不懈追逐。盡管這樣倍加艱辛的付出往往不能夠讓孩子們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起始于辛勞,收獲于平淡,在平凡的生活中、寧靜的歲月里品嘗生活的點點幸福,他們心愿已足。
在“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之際,本期“黨報會客廳”邀請到為這些特殊的孩子默默付出的一位教師和一位家長做客,為我們講述與這些孩子們共同成長的點點艱辛、絲絲美好。
蚌埠新聞網記者 郝玉琳 文/圖
陳夕娥老師為不能來上學的孩子“送教上門”。
人物簡介
陳夕娥 中共黨員,從事特教工作24年,現任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務處主任,曾獲“安徽省最美教師”“蚌埠市優秀教師”“蚌埠市教壇新星”“蚌埠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所帶班級被評為“市級文明禮儀示范班”“市先進班集體”。多次在省、市級教學競賽中獲獎,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級評比中獲獎,部分文章在省市級教育教學刊物上發表。參與過《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主持的市級課題《聽障生與健聽人進行正確書面溝通與交往的探究》已順利結題。
“看似姐姐,卻是更像媽媽的老師”
深讀周刊:陳老師您好,在特殊教育這個特殊領域耕耘了24年,您還記得剛剛工作、剛剛接觸到這些特殊孩子時的感受嗎?
陳夕娥:記得。我是1997年畢業開始工作的,一上班就來到特教中心。雖然學的是特殊教育這個專業,但是實際上帶過的孩子也不多,剛剛上班,我就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班上十幾個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最小的6歲,最大的已經15歲。那時的感覺,應該說是受到了一定的震撼,我就覺得造物主為什么這么不公平,這么純真的孩子,為什么讓他們都聽不到世界美妙的聲音,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又懂事的臉,卻多少有著經歷過傷痛的隱隱痕跡。那一瞬間,心里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讓這些折翼的小天使健康、快樂,好好地成長。
深讀周刊:剛開始工作就擔任班主任,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啊。
陳夕娥:是的,剛剛接班時我是很欣喜的,年輕嘛,干勁兒足,看到孩子們就覺得充滿了力量。但是現實困難也確實很多,最直接的困難是,孩子們基本上都是全托在學校的,我們既是老師,也是父母。因為聽力障礙大多是因為后天的用藥等原因導致的,而這種用藥不當,往往發生在那時醫療知識還較欠缺、用藥管理還不完善的農村地區,所以我們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家都住在偏遠的農村。而且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為節約路費,他們經常是一兩個星期,有的甚至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剛才也說了,我班里最大的孩子已經15歲了,我當時從年齡說做他們的姐姐更合適,但其實卻更像媽媽,要承擔起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時條件還比較差,冬天學校里還不能洗澡,每周我都帶他們去公共澡堂洗澡,日常也經常幫他們買生活、學習用品,帶他們看病、理發……總之就是所有的瑣事都管,日復一日,就成為常規工作了。還有一些生活細節,我們想盡量滿足孩子的情緒,比如一個班里,有個別家庭條件好些的孩子,家里給帶了零食吃,其他孩子看到了自然就會羨慕,會想要,我們老師發現了,也都會自掏腰包去給孩子們買,這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老師的,都見不得孩子那種渴望的眼神。
深讀周刊:如果孩子們夜間有什么需求,您也得親力親為嗎?
陳夕娥:我記得有一年冬天,晚上我已經睡了,突然接到學校電話,說我班里有一個孩子上吐下瀉,情況嚴重。我趕緊爬起來趕過去,背起孩子就往醫院跑,帶孩子掛號、看病、吊水,等這個孩子輸完液,已經是凌晨兩三點了,我再把孩子帶回學校宿舍,跟生活老師交代種種注意事項……直到生活老師都快被我啰嗦煩了。反正這二十多年,只要聽到學生生病了、受傷了,不管多晚,我肯定第一時間趕到。
“看到孩子們的手語,我心里暖暖的”
深讀周刊:照料學生生活的壓力更大,那教學任務方面,咱們學校要輕一些嗎?
陳夕娥: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學校確實是一所沒有升學壓力的學校,所以社會上很多人可能覺得老師的工作就是搞搞活動,帶孩子們玩一玩,保障孩子們的安全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面對特殊的孩子,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從學生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們還是希望孩子們盡量能夠融入社會,能夠在我們的幫助下習得一技之長,成年后在社會上可以立足。
從具體的教學內容上,我是語文教師,在每節語文和溝通與交往課上,我都會不停地帶讀,演示口型,展示發音部位,糾正學生發音。孩子們聽力有障礙,為了幫助他們學會發音、發準音,我們都是把自己的嘴唇貼近孩子的手背,讓孩子感受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以及氣流的大小,還常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臉上、鼻子旁邊、脖子上,讓他們感受聲音的振動,找準發音部位。在學習舌根音時,甚至會讓孩子把手伸進我們的嘴里,觸摸發音時舌頭的位置。我們班有一位G同學,殘余聽力很好,但上課回答問題時,只張嘴,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為了幫助孩子發出聲音,我想了很多辦法,先訓練其呼氣、吸氣,吹紙條、吹氣球、用吸管吸乒乓球等;再用手指觸摸的方法,感受鼻音和喉部的震動;準備小鏡子,讓其觀察自己的口型和我的區別。后來,G同學的口語能力進步很快。我教過的學生,有些已經能和健全人正常對話,有的能通過“看”話,和正常人口語交流。
比如喊出“爸爸”“媽媽”這樣最簡單的詞,對健全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來說,是再熟悉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聽障孩子來說,從發不出音,到能夠發出音,哪怕是非常細微非常微弱的聲音,都是巨大的、里程碑式的突破,要經過我們帶領孩子進行無數次的練習。這種突破,我帶過的孩子里,最短的用了一周左右,最長的達半年多。每個孩子取得了這樣的突破的時候,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一旦突破了這個瓶頸,后面說出詞來,就會順利得多。很多孩子的父母已經習慣了孩子多年的“無聲”,在某一次來接孩子的時候,突然孩子叫了一聲“媽媽”、“爸爸”,家長們都激動地和孩子抱著,哭成一團。
深讀周刊:可以想象這樣的激動心情。咱們的家長都很配合學校的教學吧?
陳夕娥:為人父母,我覺得從內心里都是想讓自己孩子好,也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每家有每家的現實情況。比如有一次我們班來了一位從普通小學轉來的女同學,她雖然基礎差,但是聰明好學,潛力大??墒莿偵狭税雽W期,她父親就以家庭困難為由,不想讓她繼續上了。我詳細了解情況后才知道,她家中經濟確實有困難,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重男輕女,覺得女孩子學那么多沒用。我一方面向學校反映情況,爭取在各種補助上給予照顧,另一方面悄悄收集著各種能夠說服家長的資料。我給全班同學都制作了成長記錄袋,把孩子們的進步和成績一點點地積累起來。學期末開家長會時,就把同學們的成績都拿出來,在教室里舉行了一個小小的展示會。這位女同學的爸爸就坐在現場,當看到女兒由不會寫句,到能寫成篇的日記和段落;由從未畫過畫,到畫出了他眼前的一幅幅花花草草,還有金魚繡帕、人物剪紙,再看到女兒在運動會上取得的一塊塊獎牌……總之孩子樣樣都不比別人差的時候,我發現這位爸爸有所動容。后來又幾經勸說,他終于想通了,表示一定要繼續供養她完成學業。
深讀周刊:這是您特別有成就感的時刻吧?
陳夕娥:是的,除了這樣的時候,還有其他一些時刻。其實你別看這些孩子都或多或少在身體或精神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障礙,但是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比健全孩子感情更加細膩、敏感。比如聽障部,我假如某一天身體不舒服在上課,孩子們會察言觀色發現我生病了,然后通過手語告訴別的同學“老師不舒服,大家別調皮?!笨吹胶⒆觽兊氖终Z,我心里就覺得暖暖的。再比如2012年之后我們開始招收的培智部里,有的自閉癥孩子原本是沒有“分享”的意識的,但是經過多年的相處、關愛,他們甚至會把最愛吃的水果拿來,分大的給我、自己留小的,這說明他們把我看作非常非常愛的人。這樣的時候,我也會激動得流出眼淚。再比如,我們學校聽障部已經辦學多年,有的學生從我們學校畢業后去合肥、南京讀了高中甚至大學,有些畢業后已經成功就業,在動畫設計、編程等方面的企業工作,還有的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得知這樣的消息,我也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完)
關注蚌埠發布微信
關注蚌埠日報微信
蚌埠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皖ICP備07008681號-1 皖網宣備070018號 皖公網安備34030002000168號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舉報郵箱 bbrbs@bbnews.cn 舉報電話 (0552)4017493